枫香溪会址位于德江、印江、沿河三县交界的德江县枫香溪镇境内,又为红三军军部驻址。87年前,在这里召开的“枫香溪会议”让红三军与黔东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播下了熊熊革命火焰,也让铜仁成为了贵州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开始推行了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损失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不仅给中央革命根据地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使其他革命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挫折。1933年9月,由于执行“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方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未能粉碎国民党10万敌军对湘鄂西根据地的“围剿”,几经奋战、伤亡惨重,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据地。1934年5月10日,红三军从四川彭水西渡乌江向统治力量薄弱的黔东进发,基本控制了沿河、德江、印江、松桃以及酉阳、秀山部分。
1934年6月19日,红三军挺进德江枫香溪,在这里召开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史称枫香溪会议。会议作出了创建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和恢复红三军中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重新登记和发展新党员以及组成红军干部大队,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农民土地革命的决定。当晚,部队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会议精神,得到广大干部积极拥护,湘鄂川黔的革命运动从此打开了新的局面。
枫香溪会议后,红三军从干部中抽调100多人奔赴各地发动群众,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6月27日,枫香溪区革命委员会成立。7月21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在沿河成立,被群众称为省政府。6至8月,黔东特区共建立17个区革命委员会、10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拥有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阳等县,纵横200余里、人口10余万人。据不完全统计,依据《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有73个乡苏维埃、10万余人参加了土地革命运动,打土豪约680户。不仅如此,根据地还印发了《告神坛书》,收编和改造“神兵”2000多人,组建沿河、黔东、印江、德江、川黔边5个独立团和30多支大小不一的区、乡游击队,先后奔袭淇滩、初战木黄、攻冉家祠、再战木黄、三下沿河,打破了敌人的“围剿”,保卫了根据地,自身也得到发展壮大。
枫香溪会议是地方红军自主纠正“左”倾错误的可贵探索,大胆地提出批评和纠正了王明“左”倾路线所带来的干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探寻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努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挽救了红三军,是整个湘鄂川黔革命运动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从此,红三军走出了“左”倾的阴影,进入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为红二、红六军团的木黄会师奠定了基础。同时,“枫香溪会议”也促使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决议得以实现,让黔东地区成为贵州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而又丰富的精神食粮。
现在,湘鄂西中央分局枫香溪会议会址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